手镯   吊坠   戒指   挂件   摆件

浅析组玉佩的演变与时代特征

导读

组玉佩,又称玉杂佩,即由多件不同种类的佩饰穿缀在一起的玉器组合。《诗·郑风·女曰鸡鸣》所记:“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文中的“杂佩”就是指的组玉佩。本期拟对历代组玉佩的特征进行概述。

正文

组玉佩,又称玉杂佩,即由多件不同种类的佩饰穿缀在一起的玉器组合。《诗·郑风·女曰鸡鸣》所记:“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文中的“杂佩”就是指的组玉佩。本期拟对历代组玉佩的特征进行概述。

一、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尚未见到严格意义上的组玉佩,但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北阴阳营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皆已出现了由玉璜(玉牌饰)、管状珠组合而成的玉项饰,其中玉璜通常被串连在玉佩中部的显著位置上,以充当组合的主体。此期佩戴玉项饰应主要为了装饰及象征财富、权力之用,尚未具备礼制方面的作用。从形制上看,西周时期的组玉佩可能是在这类玉项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不过周代的和新石器时代玉佩之间的承袭关系目前还无法明确,因为在夏商遗存中尚未发现可以作为其过渡环节的资料。 

二、西周至春秋早期

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可谓组玉佩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期标准的组玉佩开始出现,且数量之多,形制之复杂,居历代之冠。西周时期,组玉佩在服制和礼制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既有礼玉的性质,又有装饰的功能,随着其结构的复杂化和制度化,乃逐渐成为权贵之身分的象征或标志。贵族们通常将组玉佩的最上端挂于颈部,置前胸一直垂到膝下,佩戴这样的组玉佩,走起路来,佩玉相撞,发出互相碰击的铿锵之声,以此作为步伐的节度,身份越高,步伐越小,走得越慢,气度越非凡,从而显现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气度;同时在行走时倾听玉声,联想玉德,提醒自己恪守礼制。

此期组玉佩根据形制的差异,大体可以区分为两类:

其一,多璜组玉佩。即以玛瑙珠、料珠等物将数件玉璜连缀在一起,璜的数量通常为二至八件;横置的玉璜多见,其两端向上,也有竖置的玉璜;璜、珠之间也可能夹杂玉戈、玉鱼、玉蚕蛹等小型玉饰件。此类在西周时期普遍流行,其中早期玉璜多素面,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装饰花纹的玉璜逐渐增多,且玉璜形制、装饰纹样趋于生动、复杂。

其二,玉牌联珠组玉佩。即用玛瑙珠、玉珠、料珠等物串成若干股,然后将之总束于一件梯形玉牌、骨牌或象牙牌之下缘;有的珠之间也可能夹杂玉戈、玉蚕蛹等小型玉饰件。此类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除标准的组玉佩外,滥觞自史前的玉项饰在西周时期也得到了发展。其形制比较统一,皆为各类玉饰件为主要构件,并用若干玛瑙珠、料珠等物连接而成的环形项圈。其中西周早期玉项饰构件主要为玉蚕蛹,西周中晚期的主要构件则为马蹄形玉牌饰、兽面纹玉牌饰、束绢形玉牌饰和龙纹玉牌饰等。

玉佩

三、春秋晚期、战国时期

春秋晚期以降,组玉佩的佩戴方式及形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和东周时旧制度逐步瓦解、“礼崩乐坏”的历史潮流是合拍的。在佩戴方式上,此期组玉佩均不再套于颈部,而是系在腰间的革带,并垂至下肢。在形制上,构件中的玉璜被珩类器所替代,且新增加了玉璧、玉环、玉管等器类。

组玉佩中的璜、珩易混淆,下面有必要进行简单分辨:《说文·玉部》释“璜”为“半璧”,西周时期组玉佩中的弧形片状玉器就是璜,在佩戴时通常两端翘起,从而凹面向上、凸面朝下。春秋晚期以来的弧形片状玉器,同前期璜的形制极其接近,但其大多于中脊处钻有一孔,串缀于组玉佩中则凸面向上两端下垂,恰作磬形。根据《国语·晋语二》韦昭注曰“珩形似磬而小”;以及清代学者孙诒让注《周礼·天官·天府》所记:“衡(通珩),上隆而下窐,与横磬略相同”,可知这些佩戴起来凸面向上的璜形玉实为珩。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有五件表面墨书“珩”字玉龙佩,可明确为珩,它们中部拱起之处皆钻有孔,佩戴时恰作凸面向上,这不仅证明佩珩方式就是如此,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玉龙佩亦可充当玉珩在组玉佩中出现。此外,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亦曾考证“璜”为古字,而“珩”是春秋以后的新字,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东周组玉佩中珩对璜的替代。(以上为孙庆伟观点)

四、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

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组玉佩的构件中又增加了玉舞人、玉冲牙以及其他形制的玉佩饰。

五、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东汉末年,作为礼仪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佩玉之制一度消失。及至曹操统一北方后,又开始建立典章礼仪制度,命魏侍中王粲创立佩玉制度,组玉佩复又流行。挚虞《决疑要注》有记:“汉末丧乱,绝无玉佩。魏侍中王粲识旧佩,始复作之。今之玉佩,受法于粲也”。《隋书·礼仪志》亦曰:“至明帝始复制佩,而汉末又亡绝。魏侍中王粲识其形,乃复造焉。今之佩,粲所制也”。王粲所设计的组玉佩,成为了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组玉佩的主要形式。

魏晋南北朝的组玉佩,改变了以往的风格,其构件形制、组合都与汉代有明显区别。汉代组玉佩不拘一格,结构尚无定制,形式复杂多样,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大体依一种统一的模式,结构简单,更加规范和制度化。

此期组玉佩多由云头形、蝙蝠形玉珩,竖置的玉璜,磬形玉冲及玉珠组成;常见的组合形式:通常置一玉珩于顶端起提梁之用,其下中央系一到两件玉珩,两旁各为一竖立玉璜,底端中央为一玉冲,两侧各垂一玉珠。此期一扫战汉时期华丽的装饰之风,大多素面无纹,少量以单阴线刻饰纹样。

隋代组玉佩发现较少,所见一套由带铜扣的花朵形四孔玉珩、半圆形四孔玉珩、四孔玉环、玉璜及磬形玉冲组成。这套组玉佩或为魏晋南北朝之物。唐代的组玉佩无论构件形制还是组合方式都与魏晋南北朝区别不大。两期差异之处主要体现在珩的形制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玉珩为云头形(或飞碟形),珩下缘为二到四个弧凸,形态简单;而唐代时期的珩多呈蝙蝠状,珩下部为蝙蝠翅尖及尾翼,较之前明显复杂,且尖角勾饰更锋利明显。此外魏晋南北朝玉佩表面所见纹饰皆为四灵图案,而唐代多作龙凤纹样。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组玉佩皆佩戴在腰部以下,悬垂于身体一侧,是佩挂置革带上的装饰品,这从唐懿德太子墓石椁线刻女官所戴玉佩可见一斑。

玉佩

六、辽代

考古发掘的宋元时期资料中,尚未见到具备汉唐传统形制的完整组玉佩。以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为代表的辽墓所出的一批组玉佩、璎珞等物,初步反映了此期组玉佩的使用情况以及北方民族组玉佩的某些特色。

七、明代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秉承唐宋制度,拟古治国。在一片复古思潮影响之下,组玉佩复又大量出现,用以区别等级高低,乃冠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史·舆服志》有记:“(皇帝冕服)永乐三年定……玉佩二,各用玉珩一、瑀一、琚二、冲牙一、璜二;瑀下垂玉花一、玉滴二,瑑饰云龙纹描金。自珩而下系组五,贯以玉珠。行则冲牙、二滴与璜相触有声。”这虽然是对皇帝冕服的记述,但从考古资料以及明墓神道石雕人像所反映的情况上看,明代皇后、皇太子、亲王及王妃的组玉佩形制及佩戴方式均与此大致相同。

从墓葬中发现的组玉佩现状及复原后的形制来看,明代组玉佩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类:

其一,结构为云头珩上联(金、银、玉)挂钩,珩下部有五孔,中间三孔以玉珠贯联长方形较大玉瑀,两侧一孔亦穿玉珠与小玉琚相连,大瑀下系三组玉珠与玉花相连,两侧琚各穿玉珠与玉花两侧一珠相连,最外两侧两组玉珠下端坠玉滴,玉花最外两侧各穿玉珠联一玉璜,中间一组穿玉珠与下部冲牙相连。从形制上观察,此类组玉佩与魏晋隋唐者具有较为明确的源流关系。

其二,以长条形珩、叶形玉饰、菱形玉饰为主要构件连缀而成。

其三,形制具备前两类的共同特征,主体与第一类同,但在其外围装饰有叶形玉饰、菱形玉饰。

在线问答交流(不用登陆,免费鉴宝)

提问要求:
  1)请在阳台、窗户边的自然光下拍照;不能在室内灯光下拍照,灯光会导致玉石变色;
  2)图片必须清晰明亮、请传三张图;
  3)需要说明尺寸大小、也可以使用硬币做参照物。

    (←添加图片)
    马上发表
    最新问答

    关于【玉佩】文章推荐

    珠宝玉石免费鉴宝 扫描下载APP
    行家免费咨询 雨芳:nhzm004

    广告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