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件如意连连
翡翠山形摆件之山清水秀
布袋和尚摆件
《翡翠收藏入门》
翡翠玩件
玉石的玩件也常被称作把件,盖取其把玩之意。玉器刚刚雕琢完毕的时候,其雕刻痕迹会比较明显,放在手中有明显的棱角感,行业内常把这种玉器与新出土地玉器一起称为“生坑”。生坑的玉器经过一段时间人的把玩,逐渐的可以将玉器表面棱角分明的地方磨圆,并且在玉石的表面形成行业内所称的“包浆”,整个这个过程就称为“把玩”或者“盘”。经过盘熟的玉器表面光泽会有很大的提高,玉石的温润也将明显地体现出来,所以经过把玩的玉器与未经入土或早年出土后经人工盘熟器物在行业内就称为“熟坑”。
玉石乃天地之精华,万物的造化宠儿,所有玉石才会有晶莹润泽的美丽。既然称为玩件或把件,那这种玉器自然要在收藏者的手中不停地把玩磨搓了,因此所有的把玩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体积大小需适宜在手中磨搓,还要有一些凸出或浑圆的棱角,使得它们在人手把玩的过程中还能明显地引起手的触觉,有的时候甚至还可以有按摩穴位的功效。把玩件通常不会选用上乘的翡翠原料,因为最高质量的翡翠原料主要是用来做界面、珠串与手镯之类的饰品而不是把玩件。用作把玩件的翡翠原料大多是有明显风华外皮的料子,行话称“坨坨料”。由于鲜艳的风化外皮,这些坨坨料在雕刻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原料自然的外形与造型及皮子的颜色进行俏色雕刻,从而制作出颇具雕刻师风格特色把玩件。
翡翠摆件
玉摆件
玉摆件自唐宋出现以来盛行于明清两朝,这主要得益于玉矿石来源的拓广。而且手工业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对坚硬的玉矿石作更加精细、快捷的加工。明朝的玉摆件较为细小,多以文人玩物为主,如秋山图、玉山子、人物雕像、小动物等。所用玉料多为青玉、青白玉及黄玉,也有用其他杂玉料的,如南玉、汉白玉等,其艺术性及价值不及上述好玉料。
善财童子(运财童子)
清朝出现了大型的玉摆饰,其做工也更加复杂精细。民间用玉器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致秀美,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此时的玉器多以传统故事为题材进行艺术加工,如人们熟悉的八仙过海、群仙祝寿、携琴访友、十八学士登瀛洲等。甚至还出现了以整块石料雕刻的巨型摆件,如龙船、秋山行旅图等。大禹治水图玉山是这一时期特大玉摆饰的代表作。清朝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小型翠摆件大多独出心裁,以留皮俏雕取胜。原材料方面,以多色者为佳。
翡翠摆件
童子拜观音
善财童子与龙女都是观音菩萨的侍童。据佛经记载,善财是福城长者500个儿子中的小儿子。他出生时,无数财宝从屋中的地下涌出,故起名称善财。善财生财不爱财,专心修行成佛。后来经文殊菩萨的指点,参拜了五十三位名师,历尽千辛万苦,实现了成佛的愿望。佛经中即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佳话。最后在普陀珞迦山拜谒观音菩萨,得到观世音的教化而实现成为菩萨的愿望。为辅助观世音普度众生,现童子身,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左近侍。其实在佛教中善财童子也属于菩萨。
因其名为“善财童子”,民间望文生义,故将其作为善于理财、招财的童子。此件翡翠老坑玻璃种满绿的摆件的雕刻题材就取自童子拜观音的典故。此观音题材的翡翠饰品主要应用于摆件的制作,也可用于挂件或牌片等,寓意着人们对财气的期盼,当然还蕴涵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深刻做人的道理。
大肚弥勒佛
在佛教中,弥勒佛是掌管未来世界的教主,他以佛身降临到人间还需很久,所以现在仍然是菩萨。这一弥勒转化的过程,其实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被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世俗转变的事实。佛教与中国文化相契合,逐渐世俗化,民间将佛教的神仙拿来为我所用,管他还有多少亿年才能下到世间,反正现在这世道、这人心需要一位镇邪压魔、消灾解难的神仙,拿来用就是了。这种强烈的世俗化色彩特别符合中国民间的需要,民间无数的欲求、需要便不断创生出新的神仙。
弥勒的形像在隋唐以前主要是菩萨装,在之后则多是佛装了。在北魏以前,主要是对上生弥勒的信仰,故弥勒的造像多为菩萨装。北魏以后,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弥勒的造像自此变成了佛装。菩萨装的弥勒头戴天冠,身披缨珞,手贯环钏铡。佛装的弥勒则身披袈裟,偏袒右肩,显露心胸。前者造像华美柔慈,后者造像则端正庄肃。
现代翡翠雕刻中常见的大肚弥勒佛实际上是取自五代梁时僧人布袋和尚的形象,名契此,又号长汀子,居明州奉化县(今属浙江)。常以杖荷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形如疯癫,人称布袋和尚。传说他圆寂时是在奉化岳林寺东廊,端坐在一块磐石上念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逝去。他圆寂后人们根据他的这首偈才知道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民间有“大口笑尽天下可笑之事”的传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