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玉雕界人人都在讲创新、谈突破,但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并不多见。大家常说的玉雕创新,主要体现在材质、题材、形制、工艺、内涵等。这件由苏州玉雕名家范栋强创作的“青玉花样年华摆件”则是从形制与题材上进行了突破,雕刻工艺依然是传统的薄胎工艺与阴刻,将传统工艺与创新理念很好地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通常来说,玉器器皿多以形制规矩、对称为常见。此作在造型艺术上打破传统玉雕器皿的常规器形,以旗袍造型为基础,由内掏空,玉壁薄如蝉翼,通体玲珑薄透,鬼斧神工。透光看,轻巧秀丽,像彩云追月,披光含雾,若隐若现。由于作品胎体薄,拿在手上又轻又巧,有轻若浮云之感,完美体现了苏作玉雕“轻飘细”的特点。此作的“掏膛”的绝活非同一般,随着旗袍的婉转和曲折,内部实心的玉料也需要一点点掏空,同时要将器物壁身的薄度保持一致,难度巨大,也是工艺、时间、耐心缺一不可的体现。
据悉,这件荣获2015年苏州“子冈杯”金奖的“青玉花样年华摆件”,将于10月29日亮相于北京正道首拍的“重塑——当代玉雕名家艺术作品展”,在北京昆仑饭店展览四天,届时,大家可以一睹芳容,感受别致的花样年华。
高古玉一般是指战国和汉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高古玉以和田玉为主,多数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使用的玉,留存至今大部分在博物馆及少数藏家手里。
分析人士表示,高古玉收藏还属冷门,加之制度上存在漏洞、着录出版较少和研究不到位,高古玉拍卖一直不温不火。而此番香港高古玉拍卖的强劲之态,是否意味着高古玉收藏市场已经启动?早在1994年秋拍,北京翰海首届拍卖会就上拍了25件高古玉。其中除两件宋玉外,其余均为清代玉器。那一年,中国嘉德也上拍了42件高古玉,其中元玉1件,明玉3件,其余均为清代玉器。
从那时起,擅长高古玉鉴定与拍卖的北京翰海每年都有高古玉上拍,至今一直没有间断,可谓内地高古玉拍卖市场的领头羊。从历年拍卖成交结果表明,明清玉总是占据市场的主流,而高古玉上拍量低,成交价格也相对较低,无论在数量还是品质上常常也不能与明清玉相比。从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的一份调查看到,2011年,中国玉器共上拍33055件,成交15280件;到2015年的时候,中国玉器相比2011年上拍量方面上升4.32%,成交量下降30.62%。这也充分说明一部分资金的撤出。
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从2010年-2015年,5万以下玉石器拍卖成交量占比最大,达68%;10万-50万区间的占比15%;5万-10万的占比12%。在成交额方面,100万-500万区间占比最多,达到30%;10万-50万区间的成交额也达到了总量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