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市湾头镇,集中了上百家私营玉雕厂和个体加工作坊,他们生产的玉雕产品品种齐全,畅销全国,成为扬州主要的玉器集散地和生产制作中心。在湾头众多的个体作坊中,由陈义才和陈大军父子经营的华采堂以炉瓶器皿见长,门脸虽然不大,但名气却叫得很响,其制作的器皿在扬州以及全国的玉雕评选中屡有斩获,深受藏家青睐。
华采堂的掌门人陈义才今年已经有67岁了,他既有在国营玉器厂长期工作的经验,也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摸爬滚打的丰富阅历,依靠纯熟的技艺、精致的产品以及灵活的经营策略,华采堂的发展顺风顺水,渐入佳境。如今,华采堂的事业已经在陈义才的儿子陈大军手里得以继承和发展,在父子二人的密切配合和协力经营下,华采堂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强劲的上升势头
1956年以前,扬州的玉器生产以手工作坊为主,技艺的传承也以师傅带徒弟和子承父业的方式为主。玉雕师主要分布在扬州城区周边的邗江、杭集、湾头等乡镇。在1956年搞公私合营之后,成立了扬州玉器厂,扬州玉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改革开放以后,扬州的许多国营玉雕厂由于不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型,处境艰难,由大变小、由盛转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私营玉雕厂和个体加工作坊应运而生,蒸蒸日上。
邗江玉器厂于1960年成立,陈义才是厂里的工程师,擅长仿古器皿的制作,三十多岁就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80年代,他创作的作品在全国级评选中屡获大奖,作为技术主管,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玉器厂总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为厂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进入90年代,邗江玉器厂已经名存实亡。工人工资待遇低,产品销售不畅,人员流失严重。其实,那时真正的技术力量在民间。作为国营性质的企业,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已经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了。
随着邗江玉器厂的倒闭,陈义才和很多人一样,开起了家庭作坊华采堂。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陈义才的儿子陈大军对玉雕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1992年,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玉雕。在父亲手把手的传授下,他从最基础的出坯学起,苦学了四年,并逐渐掌握了器皿制作的技能,打下扎实的根基。
如今,陈义才的年纪大了,儿子陈大军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大部分的重担。从开料、设计到制作,经过多年的磨练,他已能够独当一面,制作的炉瓶器皿造型讲究、线条流畅、雕琢精致,别具一格,尤其是薄胎技艺,更是令人叫绝。对于陈大军的进步,父亲陈义才感到十分宽慰。手艺由儿子继承,并在儿子的手里得以发扬,这对他来说是再好不过的结果。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玉器市场进入繁荣期,父子俩苦心经营的华菜堂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产品在历年的天工奖评选中屡获佳绩,畅销全国,客户遍及北京、新疆、上海等地。
华采堂以炉瓶器皿见长,他们制作的器皿仿古味道很浓,深受藏家的青睐。业内人士说,他们制作的炉瓶料型完整、干净,很显工艺,尤其是薄胎瓶,在保有传统风韵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在扬州很少见。薄胎瓶的制作难度很大,对原料的要求很高,需要长期的积累。这是一个欣赏、学习、借鉴的过程,看似简单,要求的内在工艺却很高。华采堂的玉器以中档原料为主,尤以碧玉作品较多。为何不选择高档的原料呢?陈义才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这几年,原料价格上涨很快,为了充分利用好每一块材料,我们的经营之道是材质好的原料拿来做器皿,价格低的原料做成对的,奇形怪状的原料做成套的。虽然采用的是中低档材料,但产品的销路依然很好。前不久,父子俩做了一套贡品,有烛台、香炉、觚等,器形别致,让人耳目一新,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都很高。这套产品是一个客户订做的,而这样成套的产品已经成为华采堂的招牌。
华采堂在湾头镇一条街道上,门脸并不起眼,既没有华丽的装修,也没有耀眼的招牌,一般人很难找到。但是慕名找来的客户却络绎不绝,其中不乏身家百万的富豪。一个小小的个体作坊,能有这么大的名气,完全依靠的是口碑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