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柿子,脑海里不知怎么总是浮现那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歌词。每年霜降前后,秋风一紧,柿叶便由绿变红;一夜霜来,便脱落殆尽,满树的柿子暴露在阳光下,成为深秋里最亮丽,最暖人的一道景色。更为奇妙的是,柿子不经过暴晒,不经过霜寒,便无法去除青涩,只有真正地经历风霜,才能真正成熟,才能味甘如饴。柿子是宣威最普通寻常的水果,每年秋天,一枚枚柿子如一盏盏小巧精致的红灯笼,挂满了枝枝杈杈,照亮了荒凉萧瑟的山野。西泽境内灌溉条件较好,盛产柿子树,柿子树因树干挺拔俊秀,枝叶干净青翠,果实透着喜庆又极少虫害而颇受人青睐。因为柿子不易长久储存,所以绝大多数柿子都被做成“柿饼”。每年秋冬,宣威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家家户户制作柿饼的红火场景。
西泽柿饼以其悠久的历史、霜汁雪白丰厚的外形、甘爽粘然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说起西泽柿饼,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传说。古时,村里有位聪明贤惠的媳妇,为了使老人常年能吃到柿子,便试着用刀子把柿皮削掉,放在外面让太阳晒,晒软了用手捏挤后再晒,如此反复多次后,收藏在瓦缸内。次年春天,打开缸盖,捏过的柿子上长了层白花花的柿霜,她顺手摸出一个掰开,色泽嫣红,扯一片放进嘴里,不嚼即化,味赛蜜饯,且久放不坏。由于经过这家媳妇的削、捏、晒、捂后的柿子似饼状,所以人们称之为“柿饼”。从此,家家户户也都仿照着做柿饼孝敬老人。柿饼的制作工序有很多,要经过采摘、挑选、清洗、去皮、挂晾、捏饼、上霜等繁琐的工序,因此需要充足的劳动力参与制作。
深秋的西泽,是农人丰收的幸福,是孩子甜蜜的期盼,是摄影者的天堂,更是晒柿饼的好日子。
中国玉如意图片
晒柿饼的第一步是选果。并不是所有的柿子都适合。过熟的柿子削不了皮,而且果汁会渗出,是晒不成柿饼的。太青的虽然能晒,但晒出的柿饼色泽不好看,会发黑,而且味道不甜,是涩的。有经验的人大多选那种灿黄灿黄的,中等大小的柿子。选好柿子后,就可以削皮了。一把削刀,一盆清水,一块竹匾便是晒柿饼的所有工具。将柿子削去皮,顺势用清水洗净,放进竹匾中一一排开放好。削柿子是个功夫活,太轻了皮下不去,太重了,果肉又容易被削去。削去皮的柿子水灵灵的,果肉结实得很。
“晒”是做柿饼的最关键的步骤。一定要在天气晴好时,才能晒出好的柿饼。将竹匾放在通风、光足的地方,让它们享受“日光浴”。晒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它们翻身,调整方向。这是村里每年最拥挤,最热闹,也是最美的时刻。家家户户从院里至院外,大街小巷,村里所有的空闲处,着眼处均是一片红红火火,就如村人丰收后的喜悦在四下里流淌。淘气馋嘴的孩童,无需抵抗如此鲜亮亮的诱惑,不管溜到哪儿,只管随手抓起往嘴里填。
晒到差不多的时候,就到了专捡软柿子捏的时刻——“捏饼”。每日早晚,将柿子置于双掌之间用手挨个由上往下揉搓,轻轻地挤压一番。这时用力要拿捏均匀,若用力过大,柿子就会破裂,品质随之下降。原本硬邦邦的柿子,经过细心揉搓后渐渐柔软起来,具有了独特的香味和韧性。揉好后,再轻轻一压,柿子就乖乖地变成饼状了。将柿饼取出摊放在凉爽的地方,此时注意不能让阳光暴晒。一般上午摊晾,午后把它收回箱内。这样反复几次处理,能使柿饼糖分外溢,露浸霜寒,柿子上出现了一层薄薄的白色粉状的东西,这个过程叫上霜。上霜的柿饼是最好吃的,柿饼上霜的好坏,取决于柿饼的含水量。最后一次捏饼整形时的柿饼以外硬内软为好,水分过多易外渗,使表面发粘,不能出霜。水分过少,也难以出霜。
品质好的柿饼肉色黄红,并呈透明胶粘状,饼形扁圆,完整,起铜锣边,表层有白色霜。晒好的柿饼,体积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黄里透红。咬一口,唇齿之间香糯软滑。“柿饼”确实比鲜柿有味道,鲜柿甜腻得让人生畏,而“柿饼”甜而不腻,口感爽滑,筋道有余。柿饼不光好吃,还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用它可以清肺热,去痰火,止咳嗽,治小儿百日咳及痰火咳嗽等症。每年,总会到西泽听涛看云等花开,秋高气爽的时节,每每在戈平绚烂的秋色中,在云卷云舒里捏一个柿饼放进嘴里,嗅到淡淡的山野清香,品出晨露早霜的甘甜。心,便在那个叫“柿柿如意”的词里,慢慢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