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虞市东关街道彭家堰村,玉器雕刻机传出阵阵轰鸣声。一路之隔的村收藏品市场里,来自南京、上海以及港澳地区的客商,正在商户间寻找商机。这个常住人口不过千余的小山村,如今在全国玉雕行业已有很高知名度。80多家玉雕加工厂,350余台高速雕刻机,600多个从业人员,以及每年超过5亿元的玉器交易额,显示了其在业界的实力。
产业链的背后
早晨6点多, 村民张伟就在自己的加工场里,指导工人加工玉器。因为接手加工一批“玉观音”时间很紧,他的8台机器全部用上了。彭家堰村已有数百年的玉器加工历史。村支书严永成说,彭家堰村的先祖南宋时由蒙古边陲南迁而来,到明代就有村民开始收集玉石,进行玉器制作贩销。
多年的产业积淀,使得彭家堰村在新疆、陕西等国内重要的玉石产地积累起了良好的声誉和人脉关系。几百年来,村里出了一批批采玉、识玉、雕玉的能工巧匠。大至鼎尊玉佛,小至黍粟之雕,从设计、取材到雕刻,
产业走向规模化,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当时,村民李忠意等人在闯荡市场过程中,率先引进了现代化机械,进行玉器的雕刻制作。户看户,人带人,玉雕村在不经意间完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嬗变。
“一块不起眼的玉石,经过深加工后,价格会翻好几倍。”正是看到这点,2001年,彭家堰村、东关街道和一位个体户合作,建起了占地3.5亩、以玉雕品交易为主的收藏品市场。市场的建立,很快使彭家堰村成为玉雕行业的聚焦点。每逢星期二,四面八方的商家就会汇聚到这里。
近年来,村民开始将发展的目光投向大城市,先后在苏、杭、沪等地开设了20多家生产企业和交易市场。
如今,彭家堰人雄心勃勃地期待着再一次变革:易地重建收藏品市场,建设玉器加工集聚点。严永成说,规划中的收藏品市场将集交易与观光于一体,展现彭家堰村深厚的玉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