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修真器用章》记载:“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这里说如意最早是兵器,后世为了追求攻击力,把如意改做骨朵,因如意最早是兵器,所以如意自带辟邪的效果。
如意,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又称“搔杖”。我国南北朝对此物的称谓不同。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又有柄端作心字形者。和尚讲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东方玉如意有哪些含义?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人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于印度梵语中称“阿娜律”,部分用作佛具,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
据有关资料记载,此物远在东汉时就已有之,在清朝时,已成为宫廷的珍宝之一。它的造型是由云纹、灵芝做成头部衔结一长柄而来。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当时人们用它来搔手顾不到的痒处,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是玉雕件中较为特殊的制品,是我国传统的吉祥之物。
而在2017年9月15日举办的第十期品德当代玉器臻品拍卖会中,北京正道又为藏家呈现了一件由张焕庆创作的和田玉籽料人生如意摆件, 这件作品玉质细腻润泽,白度尤为佳美,堪比羊脂,为和田玉籽料之上品,值得藏家关注。作者以立体雕及镂空雕手法雕就人参与如意,具人生如意之吉祥寓意。
此作构思十分奇巧,工艺极为精湛,人参通体满缀大小如意十余只,交错繁杂。顶部三两个如意硕大饱实,其余则略小而散布于人参上,两者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犹如一根茁壮之秧苗在肆意生长。
作者于尺幅间,雕出如此繁多复杂的自然景致,颇具气势,令人叹为观止,清逸淡雅间,却暗含逼人贵气,富有传统玉雕不俗的味道,庸匠难以望其项背也,堪称料佳、工精、意美之作,值得藏家关注、珍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