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的工,是指治玉人对玉石原料进行雕琢,打磨,抛光,将其变成玉器工艺品或艺术品的过程。多以薄意、浮雕、圆雕、镂雕、透雕、阴线等雕刻手法通过点、线、面等表现形式在玉材上加以造型,对于玉雕艺术中料和工方面的探讨和论著已经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重点谈的是玉雕工艺中的;艺;,玉雕艺术发展至今已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它们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写照。通过一件件玉雕作品,我们往往能真切感受到作品所折射出的当时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情境。
上古人类出于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神灵、巫术等的影响,创作了璧、琮等大批礼仪用玉和为巩固神权与世俗统治的玉器。商代治玉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春秋战国时期,礼制逐渐瓦解,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的儒家,将玉也道德化,赋予了玉许多美德,主张;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因而佩玉在战国时期得到很大发展,成为玉器中的主流。
西汉儒家;君子贵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厚葬;的流行,佩带玉器和丧葬玉器显著增多;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及学术思想的突破,使玉器成为文物和文玩,此时的玉器做工精良,题材广泛,现实主义和世俗化倾向在玉器装饰领域占了上风。
与此同时,辽金等少数民族也沿袭了用玉传统,这一时期比较有特色的是反映游牧狩猎生活的;春水秋山;玉;明清时期南北两地玉器普遍发展,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清乾隆年间,治玉工艺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痕都斯坦玉器和深受西方艺术影响的玉雕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