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玉,这种奇妙而美丽的石头,千百年来就是宗教、道德、政治等文化因素的集合体,凝结了不同时代华夏儿女的智慧玉不琢,不成器。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玉雕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对这一繁荣局面,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时代浮躁,难出好工,于是抱着“等待能工巧匠出现”的态度持玉守望。
在玉雕师行业中,马进贵这个名字无人不晓。被新疆同行尊称为“马爷”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马进贵,四十多年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汲取各派玉雕艺术的营养,以金银错嵌宝石工艺为创作手法,结合伊斯兰文化特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以中国传统器皿造型为主打的“西域派”玉雕。日前,马进贵携玉雕精品莅临羊城,参加在岭南会举行的“玉通天下新疆和田玉雕艺术展”,记者借机和这位性情豪放的新疆汉子就新时代玉雕艺术创作进行了一次对话。
“抽象玉雕”难引起共鸣
记者:看完您的作品,我的直接感受是:作品工精而不失大气,古朴而又现代,可谓意古思新,当今实属罕见。创作这样的作品,既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做支撑,又要视野广阔,不容易!
马进贵:是的!玉是中华民族宗教、道德、政治等文化因素乃至财富的集合体,玉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理解、掌握玉文化的历史,是玉雕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夏商周青铜器(?、爵、簋、鼎等)的器型、纹饰(饕餮纹、云雷纹、夔龙纹等)不仅美妙绝伦,章法严谨,而且演变有序,内涵丰富。只有吃透了这些东西,玉雕师才能把其精华巧妙地运用到玉雕工艺中来。
令人痛心的是:时代在大踏步前进,我们的经济、科技都在飞速发展,不少年轻人反倒越发崇尚时尚文化、外来文化,藐视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对传统器物都不了解,却随心所欲地制作连自己都未必看得懂的东西,还美其名曰“抽象艺术”。其实,具象也好,抽象也罢,都应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不是让人看了蒙查查;同时,现在条件优越了,创作却少了,因为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玉雕师都钻到钱眼里去了,他们跟着市场跑:市场需要什么,就雕什么。
实话实说,玉雕师搞研究、创作,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这可以理解,但从新疆和田玉的特性及其文化内涵来讲,理应料尽其用,使之达到最高境界。我1964年开始学徒时,人们首选的是器皿,其次是人物。可现在不是:拿到一块上好的可做器皿的白玉,他们便不加思考地切成数块镯子料或牌子料,我心疼啊!因为镯子和牌子受欢迎,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单件器皿。所以,我认为现在的玉雕师不能唯利是图,应该“于玉比德”。
记者:这或许就是有些玉友对现代玉雕艺术失望的原因之一,而市场上的那些拙劣玉工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马进贵:工艺美术工人不同于产业工人:后者依靠个人力量把原材料变不成商品,可前者只需简单的玉雕机,就可以个人把原材料变成商品,且其价值由自己的技术来决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人学点皮毛就单干赚钱去了,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必须要磨炼十五年以上。这期间,玉雕师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玉材的性能,其次了解器型文化,最后才能独立创作。我现在做件器皿都要半年甚至一年,有的还需更长时间,因此一生做不了几件东西。
另外,玉器这个行业,主观能动性很重要要喜欢、耐得住寂寞才行。现在的年轻人能够潜下心来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太少了,大都喜欢时尚的东西,你让他们天天枯燥乏味地磨石头,他们不干!
人琢玉玉更琢人
记者:《诗经国风卫风》中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指君子对高尚的道德修养进行反复锻炼,而“切、磋、琢、磨”既概括了玉雕制作的整个过程??选料、设计、琢磨和抛光,也反映了玉雕师玉一样的情操。
马进贵:是啊!俗话说:“人琢玉,玉琢人。”在中国传统四大雕刻艺术??玉雕、木雕、牙雕和石刻中,玉雕是最难的,因为和田玉的结构是毛毡状,非常缜密,韧性又很强,所以仅出形这道工序就很艰难,而且玉雕艺术是“只减不加”,一刀失误,便前功尽弃,可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次,玉雕艺术品的细部刻画很重要,这些细活又往往靠艺术家的瞬间灵感,可是琢磨的过程是特别枯燥的,磨着磨着就把灵感磨没了,哈哈哈……
不过,真正的玉雕大师在琢磨玉的过程中,也升华了自己的人格,不由自主地“于玉比德”了。
有人说,当下一切炒作雕工的行为都是把藏友引向歧途的妄为,理由是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在艺术上不会有所作为。这句话听起来有些道理,但也有失偏颇,因为与新西兰等尚玉民族不同的是,中华民族在玉石中倾注了人的智慧??雕工,从而将其变成了宗教、政治、道德等因素的结合体,而不是单纯尚玉石。
诚然,马进贵大师也提到,由于缺少对和田玉的人文品格及文化内涵的认识,玉雕行业不少人跟着市场走: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雕刻什么,无心创作;同时,收藏热一浪高过一浪,玉器制作工序又相对简单,于是一些年轻人学个皮毛便“自立门户”赚钱。这样一来,工艺鄙陋的玉雕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便理所当然了。工是活的,好坏都有,可玉料具有原料稀缺和不可再生等因素,雕一块少一块,而雕坏一块更少一块。有些工鄙俗尚可修改,但有些工虫蛀鼠咬可就无力回天了??前天,笔者就看到了一块上乘籽料手把件,因为工艺拙劣而价值大打折扣,让社会真正失去了一块美玉,可惜啊!所以,有些藏家认为藏料是当今收藏最理性的选择,坚持“好玉不雕”,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好玉不雕”是相对“五好料”(质地好、形状好、色泽好、皮子好和重量好)而言的,这种料属“天工开物”,形制是任何大师都无法企及的,然而可遇而不可求啊!况且,玉之所以成为宗教、政治、道德等因素的结合体,也与人的劳动密不可分,加上“于玉比德”的玉雕师时下也大有人在,因此大可不必对新时代的玉雕艺术过于悲观。
对玉雕的收藏,马大师支招说:“不论器皿大小和价值高低,好料加精工方可传世。”意思就是说,玉器的材质要一流,即纯净、油润细腻,且色泽要正,就是不能有邪色,如黄绿两色的玉材就不行;工精,即玉雕师的活要利落,刻出的线条干练有力,且要把工具用到家不能干七八成活,所雕器物生动传神,文化内涵深刻,寓意深远。另外,作品的格调要高,不能匠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