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光:
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其玉雕作品线条刚柔并济,构图严谨,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有时代新意,既雅俗共赏又有艺术底蕴,广受行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型工艺美术展览金奖。
张炳光既琢玉,又根据其丰富的玉雕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发表论文专著,解读高档翡翠的设计及雕刻秘诀,阐述高档翡翠的昂贵价值所在。他撰写了专业论文《高档翡翠设计与雕刻艺术》,先后出版了《岭南翡翠雕刻艺术研究》和《风生水自起——翡翠创作风格与工艺解读》两部个人学术专著。《岭南翡翠雕刻艺术研究》论述了岭南翡翠基础知识、发展概况、艺术特色及艺术探讨几大类问题,《风生水自起——翡翠创作风格与工艺解读》梳理了翡翠创作从买料、看料、设计到雕刻的整个过程。
授徒传业,传承揭阳翡翠玉雕技艺。
“以我琢玉多年的心得来说,创作玉雕时,要注重心法和工法。
心法与工法
张炳光说:“‘心法’指的是设计,也就是构思的理念。拿到手的玉料要做什么作品,要定什么题材,在处理每块玉之前,要胸有成竹,要对每块玉石处理之后的效果有一个大概的意象。”“心法”可用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准则“温、良、恭、俭、让”来概括。具体而言,“温”指玉的线条要温柔、圆润、饱满;“良”就是良好的设计;“恭”就是对翡翠有恭敬之心,把翡翠天然之美及其价值放在第一位,艺术加工作为陪衬放在第二位;“俭”就是简约,设计上能简就简,尽量保留自然精华;“让”,就是雕刻的时候,原则上要尊重玉料本身的形状美。
而“工法”指的是色、透、均、形、工,讲究玉器通透水润、浓淡均衡、造型流畅、雕工精致。
这件作品原料为上乘三彩翡翠,牌子正面注重俏色设计,刀功纯良,融合国画精义将玉料上近远景的构图处理得十分得当,结合浅浮雕的技法,薄薄一层,足见大千。料形厚实适手,翠色部分色阳气正,翡色部分过渡均匀,如山间秋意渐浓,令作者灵思涌动,随即创作出一幅文人高士“秋观醉翁亭”的传神画卷。人物故事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散文《醉翁亭记》,作品展现了中国名胜古迹安徽琅琊山麓之醉翁亭的秋日秀丽风光,以及达官贵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雅兴,富含文化底蕴,值得文人雅士把玩收藏。
巧妙设计 似画实雕
张炳光说雕琢翡翠牌犹如在纸上作画,但又有不同。画是平面的,翡翠牌是立体的,雕琢翡翠牌,要让其看起来似“画”而实“雕”,同时不能破坏玉的自然之美。他认为玉石本身就具备天然美,工艺师所要做的就是把水种调出来,尽量用极浅的刀法雕刻图案,在不破坏玉石之美的前提下呈现它们最美的一面。
对于玉雕,张炳光在交谈时反复强调,要对玉的性质了解透彻,包括玉的产地、种类、色度,此外还必须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玉文化知识。“要把每一件玉雕成有生命的艺术品,必须先读懂玉!”这是张炳光的创作理念。如果不了解玉的性质,雕刻时破坏了玉的本真,反而会降低玉的价值。如果没有传统文化修养,雕刻出来的作品再繁复也“有工无艺”,缺少文化内涵。
张炳光创作的翡翠牌《洞天福地》,以其巧妙的设计、精湛的技艺、优美的意境,获获得“2016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金奖。他细观玉料,用虚实相兼的手法、严谨考究的构图,雕琢出层次分明的画面,凸显玉料颜色的浓淡、质地的剔透。《洞天福地》正面、背面图案展开就像一幅画卷,并且呈现了两个观看角度:一个角度是正面仙人于山巅抚琴,古树仙鹤、高山流水相伴;另一个角度是穿过岩洞,豁然眼前的桃源式胜地。两个视角,同一主题,均突出灵山、福地的幽美。除了让翡翠牌图案有画面感和意境,张炳光还追求画面多样化,“要使人们在把玩翡翠牌时可以细细玩赏、推敲。”所以,他不厌其烦地用细腻的刀法雕琢出建筑、桥梁、仙人、牧童以及种类、形态不一的古树,同时为避免画面杂乱繁琐,又适当做虚化处理,更利用玉料表面的凹凸不平做出层次感。
作品的玉种高档、料形厚实、玉质细腻,让人感觉灵光宝气,雍容典雅。张炳光抓住玉的特点,赋予了它文化价值,展现出一幅文人雅士梦寻桃花源的唯美画面。牌子正面,融入了浅浮雕和深浮雕等雕工,采用近远景构图,层层穿插。近处有神形逼真的高士及童子泛舟溪上,远望桃花源。牌面有“梦入桃源,不知有汉”草书题字,紧扣陶渊明《桃花源记》主题。背面则是一幅草书书法作品,诗为唐代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作品荣获荣获2014年“天工奖”银奖。